2011/04/02

天使與魔鬼

天使與魔鬼  Angels & Demons
記號學(好吧,片中寫的是符徵學嗎? A Symbolist)真的是被消費得很徹底了。2009,《達文西密碼》前傳。當《玫瑰的名字》(《Der Name der Rose》1986,我有種衝動想寫成《薔薇的名字》)被搬上螢幕時,雖然在學界記號學已經是逐漸成為經典的理論,但是在消費鏈中的呈現仍不明顯。在《達文西密碼》問世之後,就分明是擺明著打著記號學的招牌消費消遣。以前拍有關宗教議題常常遭受抗議,如果碰到激進的教徒真的演發出嚴重的衝突,我記得以前拍攝耶穌基督的片(《最後的誘惑 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就好像有過爭議,記得後來梅爾吉普遜也拍了《The Passion of Christ》(2004),《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2006)為什麼[打點]得這麼好呢?同樣提及Mary Magdalene,處理手法來說《達文西密碼》甚至更加明顯地將1983年在英國發表的小說中提出的耶穌結婚的假設定為故事的主線來支撐整部作品。記得以前有關宗教的書籍《惡魔之詩》的翻譯者都還遭受嚴重傷害,跟著時代的變化,這樣的宗教議題似乎已經逐漸被當作是娛樂消費而不再是爭議紛爭的引爆點了,不敢講這種現象到底是象徵自由,還是另一種冷淡?

0 件の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