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ge of innocence
台灣好像翻成《純真年代》,是Martin Scorsese的作品。這部片我是在日本看的,許久許久以前(1993年)。那時Winona Ryder仍是玉女的代表,或許該說她雖然勇於挑戰不同的造型人物角色,卻仍是無法脫離被定型的玉女形象,不像今日的Keira Knightley,可以允文允武,可以叛逆。看了這部片以後,我對披著純真外皮的女人極度恐懼,這片讓我留下印象,這樣的女性似乎可以假裝不想傷害任何人,但卻是最會傷人的一種,讓周遭的人自己負傷而逃,然後她安靜地坐收漁翁之利,彷彿在湖心優雅泛舟撒網,儘管周遭波濤洶湧。從此以後,我害怕虛偽的純真莫過於其他。一段無法結合的感情,卻能永遠維持想念,看得讓人心痛不已。一個有夫之婦,雖然決定要退婚的女子,一個已經就要訂婚的男子,在彼此都有對象的情況下相知相遇,然後終愛不渝。為了不傷害其他的人,這一對默默相戀的人,選擇彼此離去,在彼此都沒有明確地對對方表達出自己的心意之前。這份愛,就默默藏在心底,直到頭髮蒼白。我想,讓我看得這麼心痛的,應是Daniel Day-Lewis那份太過於優雅的誠懇,那份炙熱於心卻得表面故示平靜的矛盾與無可奈何。史柯西斯為什麼拍這樣的片,我不是很明白,只看見映後字幕打著[獻給我的父親],不過,這種動人,時而平靜時而激烈有時矛盾卻能持之以恆的愛情,我也曾在別的小說裡看到(作者說,這種愛情,是有別於西方的戀愛,但,我卻在史柯西斯的片裡看到了,當然他描寫的是1870年代的西方)。這片,之所以能讓人心痛,只有一種東西支撐著,true love。我只是想,這是在我,當身為一個觀眾時能[確定]這裡所[見證]到的是真愛的時候,我才能,或願意去支持原本不被這個社會所容忍的第三者之戀,或雙棲之戀。畢竟[劈腿](現在台灣對這種態度、行為或關係,習慣用這個措辭來形容)即使在現今的社會仍是一種罪惡,而誰都不知道也不確定[真愛]在哪裡。我有一個很敬愛的長輩,她在遇見她現在的結婚對象之前,聽說也都是各有婚約或對象的,但是他們相信他們的相遇,並且選擇在一起。至今,她已喪偶,但,我知道他們一直相愛相敬,直到對方逝去之後仍沒有改變,現在,仍然是。於是,我開始想。婚姻,是什麼?一般人在決定婚姻的時候,究竟能如何堅持?是,能夠一直等待,一直等到他/她們的真愛出現了,才決定,還是,不能等到真愛,只是就目前的狀況去決定婚姻?真愛,究竟如何判斷?什麼才算真愛?而,是不是每個人都能遇見真愛?............我只知道,人生,不能像電影一般,可以在短短的兩三個小時之內判定一生,完了一生。而是終其一生,都了無確切地摸索,摸索...............,還是摸索。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