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25

驚世第六感

驚世第六感  Diaboliques
因為以前寫論文的時候需要看過這部電影(重要的是1955年版的《Les Diaboliques》),所以它對我來說算是頗具紀念性的作品,日文翻譯成《悪魔のような女》,沒想到現在在台灣會再看到這部片。只是完全無法理解台灣為什麼翻譯成《驚世第六感》,怎麼看也無法跟[驚世]或是[第六感]扯上關係,這次看到的是1996年第二次翻拍的片,由Isabella Adjani 飾演純潔賢淑的妻子,Sharon Stone則飾演妖冶大膽的婚外情第三者。妻子和婚外情的女性聯手弒殺自己心愛的男人,棄屍後提心弔膽過日卻偏偏遇上一個無所事事的辣手女警探。以前我把這部電影當成是偵探片來看,這次卻發現還有一些別的詮釋方法可以嘗試。Isabelle Adjani 是我很喜愛的一個法國女星,並不是因為她的美貌,而是她擁有一種非常獨特的魅力,有時這種魅力甚至可以說有點[怪異],或是她盡可能地避開一切[理所當然]的美感,在呈現自己的形象時,很難能夠看到所謂的[正統式]的美感,而反而是帶著[扭曲]的呈現。有趣的是,Adjani 很少有[賢淑]的image,當然我肯定她具有一種天使與惡魔同居的魅惑,選角的人也許是看上她的這點特質吧,只是看見她在這部片裡的角色時,我還真的有點調適不過來。但,這或許也是她挑戰這個角色的理由也不一定。我思考為什麼這部片(或是小說)可以用上這個形容詞--[惡魔]來支撐整個作品的concept ,如今這難道不會變成一個失效的元素嗎? 但在1995年它仍舊能夠被remake ,表示它還是有提供話題的能量才能獲得片廠的青睞,亦或是,這只是未被破除的迷思嗎? 在某些仍停留在[過去]的人們裡。

0 件の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