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23

再賞《告白》

淺析《告白》與聖經七大罪
最近有機會看了幾次《告白》,這部電影不但充滿內文性,似乎也極盡可能的將各種符號加諸在畫面裡。這次先針對屬於較[隱藏]性質的記號-聖經,以及七大罪來看。話說這雖然是個老梗,但是在這部片子當中卻是若隱若現,剛開始以櫻宮正義這個熱血教師的信條導出與聖經的關連,之後在重要的角色當中夾雜著七大罪的訊息,例如修哉的傲慢與直樹的pride,櫻宮正義,霸凌的學生等。嫉妒、憤怒、暴食、虛飾、貪慾、怠惰等則有時出現在人際關係上的互動或是日常生活的細節裡。此外修哉的母親八坂與聖母瑪利亞的形象重疊以及八坂留給修哉的書籍裡所傳達的記號都是很有趣的地方。小說中所帶入的文學作品的內文性較多,電影則只將杜斯妥冶夫斯基的《罪與罰》帶出來,導演是否蓄意地把作中提到卡謬的部份省略了?如果是這樣,那麼這片中引發[殺人]者的動機就大有不同了。記得直樹說:[(為什麼選擇愛美當實驗品)我已經不記得到底是為什麼了...],如果著重在這點,那麼卡謬應該是較容易浮現的文本,可是導演帶出來的卻是《罪與罰》,那,這裡仍是強調某種[制裁性]的懲罰嗎? 不過我最關切的其實是良輝這個角色--一個宣稱自己不煩惱的[維特]。《少年維特的煩惱》,這部作品應該難以出現在現今日本社會的中學生的記憶裡。良輝一直堅持要[美呆]稱呼自己維特,這,看起來就十足是個困在象牙塔裡的人物,也是作品中沒有高潮就退場的隱藏性的悲劇人物--悲喜夾雜的小丑,也是普遍教師的寫照嗎?三種類型的教師,三種類型的母親,還有三種類型的父親,學校教育、家庭制度與社會體系的交集點就出現在這層層的人際當中。......《女王的教室》終極版......單純的愛與善意將成傷害。

0 件の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