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者 Pathfinder(2007)
明明就是[pathfinder]為什麼要翻譯成[征服者]? 這樣一來就整個觀點反向了。重點不在於那些喜好征戰的惡龍族,而是被黎明族收養的Viking 男孩如何在種族歸屬之間尋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所以我仍是偏好它原來的片名: Pathfinder(雖然片中飾演Pathfinder另有其人)。這樣的片,我都會將它規劃在D&D風潮影響之下的電影,不管實際是與不是。但不可否認的,電影中讓Viking族人頭頂獸角以示其族人兇猛殘暴,這虛構的造型就可以看出大家對這般喜好征戰的惡龍族究竟持有何種刻板印象了。加上畫面所呈現的血唳腥風都再再點出觀眾對古戰場畫面的需求。說是民族大熔爐的美國,為什麼還追究這種血緣種族羈絆的主題呢?或反過來說,不管出身如何,自己決定自己該走的路,這才夠稱得上美化? 在過去,金庸造喬峯(蕭峯)來詮釋這種矛盾,如今這電影何以造出pathfinder來? 難道說現今的美國仍有這種難以解決的情結嗎? 還是這只是一場模擬過去民族遷移土地爭霸的想像?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