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27

字典情人

字典情人 The Sleeping Dictionary(2003)
2014-6-17, 好萊塢。 電影故事描述的舞台背景設在20世紀前半英國殖民地パルネオ島サラワク。據說明,這部影片沒有在院線上映,只有販售影片而已。不知道這部片子裡所提到的字典情人這種過去殖民國所帶來的自私自利的「陋俗」是否真的存在或是到底被實施了多久,我想我應該實際去查一下。。。但是,可想而知的是,這種「美麗的愛情」故事,往往都是用來「粉飾」或是「盲目」(還是「痲痹」)觀眾or自己,不管過去的殖民時期殖民國是用如何「野蠻」的手段來「管理」殖民地,但是總會有「真愛」產生,總會有互相理解的一刻。。。這些,反觀我們這裡的影片,似乎也有著類似的手法。想到這裡,突然有些悲哀。

2014/03/03

天機-富春山居圖

天機-富春山居圖  (2013)
2014-3-2, 衛視電影。許久之前想看卻錯過了,雖說今天遇上正好,但是一開頭看到一堆瘋子,真不賞心悅目。在看完《腦男》後接著看,還真不是滋味。為了不留下太糟糕又「感情用事」的筆記,以後回來補寫。

腦男

腦男  (2013)
2014-3-2, 緯來電影。看《腦男》看得一肚子火的我肯定也是腦殘。那個女醫生就只會坐在那裡喊話,然後等著悲劇發生這是什麼神劇情? 宣傳說這是日版《沈默的羔羊》,的確,如果只看一個迷人的女性,或是警察或是心理醫生,能夠吸引一個聰明絕頂的「罪犯」,然後以一種不管願意或不願意的共犯關係來打擊大惡人,其他的警探什麼的都只是花瓶花瓶花瓶。看了半天,除了主角的生田斗真看似為了本片鍛了體能,亮了幾招肉搏,用了體技將最後劇情高潮的張力維持到必要的程度這點值得讚賞以外,連飾演重要角色的松雪泰子、江口洋介都成了標標準準的花瓶。看完我只得承認,這是一部只為提昇生田斗真魅力的作品,生田斗真粉或許會很高興,至於作品如何,還稱不上可歸爲「見仁見智」的程度。

2014/03/02

慕尼黑

慕尼黑  Munich(2005)
2014-3-2, HBO。史蒂芬史匹柏似乎很喜歡這種題材,追尋社會歷史事件,探討國與國的紛爭...我會想起許許多多戰後日本一群創作者,也偶爾會想起魏德聖。一些容易被忽略,被遺忘的卻無比重要的事需要有人提醒。以前某個知名的學者告訴我,想要大家正視台灣的問題,就必須把它普遍化,但「普遍化」是什麼?在大家背負著不同的歷史宿命與文化背景的同時,如何將發生在台灣的現在/過去的重要事件「普遍化」? 比如當我提起228,他會說:「不要再談228!談談大地震,談談許久以前的水害」,當時認識台灣歷史對我仍然是一件困難,可是姍姍來遲的「重要事件」,我不是很能明白這位學者的意思,現在,我雖然仍舊懵懂,不過,我逐漸可以理解了。回過頭來,用這種「理解」來看《慕尼黑》跟史蒂芬史匹柏,我發現之前許多我沒有注意到的事,「重要な歴史的出来事を〈他者〉とどのように分有できるか」、です。

獵人劇場版:緋色幻影

獵人劇場版:緋色幻影  劇場版ハンターXハンター:ファントム・ルージュ(2013)
2014-3-1, 東森電影。上週還在上獵人劇場版,結果第四臺就把去年的劇場版放了上來,就一起看了。 又是人偶梗,這次的敵人是面影,以前似敵似友或該說非敵非友的怪傑西索這次可是戰友啊,還有旅團一群也湊了熱鬧,算是「豪華卡司」大集合!雖說是人偶梗,不過還是那一套說法,人的靈魂,生命的可貴,當然,只要提到小傑跟奇犽,就是友情萬歲啦。神之人偶師收藏眼睛,這個最終BOSS會讓我想到火影忍者,而我覺得火影忍者的梗要好得多。這個作品,就當作是小傑跟奇犽的冒險中另一段小插曲來看吧。

2014/03/01

安娜卡列妮娜

安娜卡列妮娜 
2014-3-1, HBO。終於看到這個版本的《安娜卡列妮娜》了,院線上映時沒來得及去看,到了第四臺播放又錯過了幾次,今天補完。我很喜歡幾年前的《安娜卡列妮娜》版本,因為主演的女星有種柔弱任性卻又美麗動人得令人窒息,但是那個版本太著重於描寫安娜,把這個作品變得似乎只是在描寫某種有關「愛情」的東西,當時覺得十分可惜。這次,看到的版本就較著墨周遭的人物,因此雖然也焦點化安娜,卻能形成對比,這裡真的是很好。還有將底層人物帶進鏡頭,如此一來,一整個層次對比分明,更能呈現原著中所探討的種種議題,而不會只變成安娜個人追求愛情究竟只是情慾放蕩,或是自由自主這種太專注於單項女性議題而導致作品僵化。還有,有些特寫鏡頭很細膩,借用幾個短短的景物/靜物描寫十足傳達了心境,甚至小道具上也很有趣,像是奇娣用文字方塊將許多難以啓口的事透過互動傳達給對方的這個拍攝,也是跟安娜其人表達自己感情的方式形成了一個很好的對比,雖然我認為奈特莉將這個角色詮釋得很情慾--即使這個部份雖然也是重要的--,還有一些表情張度過大,略顯可惜。

2014/02/28

第七度感應

第七度感應  Red Lights(2012)
2014-2-28, Cinemax。一開始我以為重要的主角任務是雪格妮薇坲,不過在中途就轉換成席里安墨菲主演的角色上了。這個作品乍看之下,如果在所謂的B級電影裡處理同個題材,或許就只是一個嚇人的恐怖電影,而在這個導演手裡處理起來,並經過這幾個演技派演員詮釋下來,簡直就充滿了一連串的人生議題。尤其它在提出科學辯證中的二元對立的部份裡,夾雜了生死的問題,安樂死的問題,當然還有肯定自我中與眾不同的那個差異部份的「自我認同」的問題。我本來就很喜歡席里安墨菲這個演員,雖然他的長相導致他常接下反派或是恐怖片的角色,但是這個作品確實十分利用他那種犀利但亦正亦邪的特質,成功地詮釋了一個異於常人又勇於追求的角色。

羅雷司

羅雷司  The Lorax(2012)
2014-2-23, HBO。環保議題本來就容易出現在動畫電影當中,這個揉合現代都市與地域開發的作品單單純純地把開發跟環保的問題淺顯易懂地呈現出來,個人雖然不是很喜歡這個作品的畫風,但也承認在動畫電影裡帶動這樣的議題或也有它的必要性存在,僅留記錄。

再看《捍衛聯盟》

捍衛聯盟  Rise of the Guardians(2012)
2014-2-23, HBO。HBO 又重播《捍衛聯盟》了,來補寫一些memo。傑克凍人,這個名字比起聖誕老人或是復活節的兔子都令台灣的觀眾覺得十分不熟悉。在科學論證思緒成長下,孩子們不容易相信種種想像界裡產物,於是每個幾年,我們就會在真人電影或是動畫卡通的作品中看到這個議題,而這《捍衛聯盟》就是其中一個衍生作品。不同於類似 The NeverEnding Story 那種童話故事世界的毀滅只是來自於童真的失落或是因科學論證思緒一路長紅而導致想像世界的夢想失墜,這個《捍衛聯盟》還將這個現象歸於童話人物本身的自我失落。或許會有人說,這充其量也仍是個換湯不換藥的梗,但個人則認為它將這種童話人物的自我失落重疊在觀眾身上,於是乎,在重拾想像世界的夢想的同時,認清自我也成了這個作品中重要的一個元素。

星際牛仔劇場版:天國之扉

星際牛仔劇場版:天際之扉 Bebop the movie:Knockin'on Heaven's Door(2001)
2014-2-24, Cinemax。很久沒有回來留memo了,這次好不容易看到了錯過了好幾次的《星際牛仔劇場版:天際之扉》,決定回來重啓觀影筆記。這個作品在前往美國之前我幾乎不曾留意過,到了美國這些資訊在不刻意搜尋的狀況之下就浮現上來,包括《千年女優》等作品,後來一查,原來是有個日本人學生總是跟圖書館建議購買書單,裡頭包括了這些在日本國內也較為罕見/或較少被矚目的作品,算是這個機緣才讓我有幸得以得知這些名作。這個作品跟其他動畫作品最不同的地方就是它的音樂元素,搭配上它的畫風就讓這個作品自成一格,第四臺的介紹引用了評語,說它是「二十世紀最後五年裡最優秀的動畫作品」,有空想來找找是哪個評論家的評語。我自己當然也是喜愛這個作品的風格才不斷地專注追蹤它什麼會在第四臺重播,這次就有幸看到了。Bebop的故事,通常我不怎麼在意,通常是一些老梗,所以我看這個作品不外乎是它的畫面呈現、色彩還有音樂貫穿起來的那種感覺,像是在享受某種另類藝術,我喜歡。